制冷界都知道,制冷的关键物质是制冷剂,制冷剂在使用上从环保节能方面考虑,分为环保型、亚环保型和非环保型,节能和不节能制冷剂。随着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制冷剂已得到更新、换代。
第一代制冷剂的选择标准是能用就行,只要是能达到制冷效果,具体挥发性溶剂和一些挥发性工质,因此第一代制冷剂大都是可燃、有毒物质。在上世纪20年代,随着离心式制冷剂的应用,采用二氯乙烯(r1130)取代二氧化硫(r764)和氨水(r718)。
第二代制冷剂注重了安全和耐久性。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上世纪30年代,氯氟烃(cfc)和氢氯氟烃(hcfc)成为当时制冷剂的主流。氨作为一种在大型制冷系统中流行的制冷剂开始使用,主要是食品、饮料加工和冷藏方面,至今仍在延续使用。
第三代制冷剂注重臭氧层保护,环境保护等是世界性的话题,维也纳公约与蒙特利尔议定书,迫使人们放弃使用臭氧耗损物质(ods)。氟化物被要求分段使用。强调hcfc还可短期使用,hfc则可在更长的时间内使用。这样一来,人们开始重新改变对一些“天然制冷剂”的关注,并促使了吸收式及其他不使用氟化产品的蒸气压缩制冷系统的开发使用。氢氟醚(hfe)和非氟化学品做为制冷剂的替代品,但没有推广。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氟利昂作为制冷剂还将被淘汰,一些制造商在1989年后期开始第一批替代制冷剂的商品化生产。中国已提前完成了对cfc管制,并使其提前退役,hcfc也正在计划淘汰之列。
第四代制冷剂以全球变暖效应为选择标准。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家们争议很大,但共同的认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氟化学品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依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基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hfc、pfc、sf6的计算当量值,对室温气体制定了捆绑式指标。此议定书并不试图解决《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涉及的臭氧层破坏物质问题,虽然某些破坏臭氧层的气体也是作用很强的温湿气体,各国相继采取措施,出于对全球变暖的重点关注,迫使制冷剂向第四代转变。使用低全球变暖潜能值的制冷剂(hfc)比如r32、r152a、r161……即使它们是可燃的,但它只是局限于小型制冷系统,大型制冷系统仍延用nh3,但其具有毒性和可燃性问题。
选择低潜能值、无毒性、可燃性、高效性的制冷剂是当今科学家们的主攻方向,混合物制冷剂在不远的将来有所突破,从环境、安全、性能、成本方面也得以提高。
当然不用制冷剂的系统也会出现,但它的成本以及效率有待提高。如半导体制冷、磁制冷,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把带有制冷剂系统和半导体、磁制冷有机结合的二级或多级制冷模式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开发和运用。